文物说 | 烽火岁月里的课本

文物说 | 烽火岁月里的课本

抗日民族统一战线:战时教育的基石

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,侵占中国东北三省,随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,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,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,团结一切力量,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。

1936年12月12日,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,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,并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谈判。经过多方努力,西安事变和平解决,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、联共抗日等条件,这一事件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。

<pic:pic xmlns:pic="http://schemas.openxmlformats.org/drawingml/2006/picture"><pic:nvpicpr><pic:cnvpr id="1" name="图片 2" descr=""></pic:cnvpr><pic:cnvpicpr></pic:cnvpicpr></pic:nvpicpr><pic:blipfill></pic:blipfill><pic:sppr bwmode="auto"></pic:sppr></pic:pic>

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(右)、叶剑英(中)、秦邦宪(左)赴西安参加谈判
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,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,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政策。1937年9月22日,国民党通讯社发表《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》,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,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。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,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。[1]抗战时期,国共双方以共同抗日为前提,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时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国统区的教育:调整与发展

面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,国民政府实施战时教育体制。国民党的教育宗旨仍以修改选择过的三民主义为指导中心。1937年8月《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》颁布,国民政府提出“战时须作平时看”的教育方针,要求以“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”为主旨,否决了教育界一部分人士主张变更教育制度的合理要求。[2]

<pic:pic xmlns:pic="http://schemas.openxmlformats.org/drawingml/2006/picture"><pic:nvpicpr><pic:cnvpr id="2" name="图片 3" descr=""></pic:cnvpr><pic:cnvpicpr></pic:cnvpicpr></pic:nvpicpr><pic:blipfill></pic:blipfill><pic:sppr bwmode="auto"></pic:sppr></pic:pic>

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抗战时期民众训练及小学校用《战时读本》(初级第一册)三级文物

1938年,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《抗战建国纲领》,明确了教育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,从改订教育制度到训练各类人才,每一环节都旨在增强抗战力量。

<pic:pic xmlns:pic="http://schemas.openxmlformats.org/drawingml/2006/picture"><pic:nvpicpr><pic:cnvpr id="3" name="图片 4" descr=""></pic:cnvpr><pic:cnvpicpr></pic:cnvpicpr></pic:nvpicpr><pic:blipfill></pic:blipfill><pic:sppr bwmode="auto"></pic:sppr></pic:pic>

西南联大的学生们正在上课

这一时期国统区的教育政策体现着强烈的遵从性。[3]通过推行训育制、导师制、国民教育制度等办法,来增强领袖的权威,增强其对教育的操作和指挥,以加强教育的适应性来满足战时需要。

解放区的教育:创新与活力

1937年,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遭遇连续挫败,大片国土沦陷,民族危机空前深重。这一时刻,国内弥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:“亡国论”和“速胜论”。毛泽东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,并根据中日两国的特点和国际形势,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。

1938年10月,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《论新阶段——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》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关于“实行抗战教育政策,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”的主张,同时指出:第一、 改订学制,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,改变管理制度,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积极性为原则。第二、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,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。第三、广泛发展民众教育,组织各种补学校、识字运动、戏剧运动、歌咏运动、体育运动,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,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。第四、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,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。……[4]

<pic:pic xmlns:pic="http://schemas.openxmlformats.org/drawingml/2006/picture"><pic:nvpicpr><pic:cnvpr id="4" name="图片 5" descr=""></pic:cnvpr><pic:cnvpicpr></pic:cnvpicpr></pic:nvpicpr><pic:blipfill></pic:blipfill><pic:sppr bwmode="auto"></pic:sppr></pic:pic>

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民国时期解放区学生课本残件

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教育政策的指导下,创建了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、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。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,还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,编印了适合抗战和生产需要的教材。同时,还组织青年儿童参加站岗、放哨、送信、募捐等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生产劳动。

<pic:pic xmlns:pic="http://schemas.openxmlformats.org/drawingml/2006/picture"><pic:nvpicpr><pic:cnvpr id="5" name="图片 6" descr=""></pic:cnvpr><pic:cnvpicpr></pic:cnvpicpr></pic:nvpicpr><pic:blipfill></pic:blipfill><pic:sppr bwmode="auto"></pic:sppr></pic:pic>

抗战时期延安一所学校里的孩子们

同时,各抗日根据地还广泛地开办民众学校和其他识字教学组织,大力消灭文盲,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,使他们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。

抗战时期教育:精神与文化的传承

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为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,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在抗日战争这一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,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,教育都紧密围绕抗日救亡的主题展开,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。

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,教育事业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,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蓬勃发展,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特殊时期百折不挠、艰苦奋斗的精神。